语文
1 | 1.名词解释 5‘/20’ |
题型
1.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节选自谁的书
2.简答题
小说部分单元
如简单分析爱情悲剧原因
甲壳虫象征意义
3.应用文写作
改错、分析
调查报告、求职信、私务文书
4.作文
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应用文:不少于六百字的论文 题目要写
诗歌
《伯兮》
背景
1、《诗经》的性质: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抒情诗集。
2、音乐性质
风、雅、颂
风— 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民歌
十五《国风》—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雅— “王畿”之乐,正乐
“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
王畿之乐—正声(典范的音乐)
颂— 专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大典
3、艺术表现手法:
赋: 直陈 铺陈直叙
比: 比喻 以彼物比此物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颂之辞(抛砖引玉)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5、《诗经》的文学成就
现实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灵活多变的句式和重章迭唱的章法。
6、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赏析
伯兮的内容:以女子的口吻抒写因丈夫行役而饱受煎熬、思念成疾的情感体验。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注释:
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指其丈夫。
朅(qiè):英武高大。
桀:通杰,才智出众的人。
殳(shū):古代兵器。
翻译:
阿哥壮健又威风,保卫邦国是英雄。
阿哥手持丈二殳,为着国王打先锋。
分析:
此为全诗的开场白,起序幕作用,为以下三章抒写相思之苦交代了缘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注释:
之:往,到。
首如飞蓬:头上的乱发如飞散的蓬草。蓬,一种野生植物,枯后常在近根处折断,遇风飞旋,故称飞蓬。
膏沐:润发的油。
谁适(dí)为容:修饰容貌为了取悦谁呢?
翻译:
自从哥哥去东征,无心梳洗发蓬松。
难道没有润发油?讨谁欢心去美容。
分析:
语气由首章的平缓叙述一变而为激切反问,表现出她对爱情的专一和执着。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注释:
杲杲(gǎo),日出明亮貌。《郑笺》:“人言其雨其雨,而杲杲然日复出。犹我言伯且来,伯且来,则复不来。”
愿言:念念不忘的样子。
甘心首疾:虽头痛也心甘情愿。
翻译:
好比久旱把雨盼,偏偏老是大晴天。
一心思念阿哥回,想得头痛也心甘。
分析:
“甘心”与“首疾”两种对立的情感体验在爱的前提下走向统一,极言爱之深、思之切。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注释:
焉得:安得,哪得。
谖(xuān)草,即萱草,古代以此草可以使人忘忧,故名忘忧草。
言树之背:把它种到北堂去。背,指北堂,即后庭。
痗(mèi):忧思成病。
翻译:
哪儿找到忘忧草,找来种到后院中。
魂牵梦萦想哥回,心病难治意难通!
分析:
此章在情感上似趋于平和,实则更加哀伤深沉。
《伯兮》艺术特色:
1.层层递进,表现怨思之深。
2.赋比兼用,曲尽其妙。
《雪花的快乐》
原文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地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地,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背景
1、新月诗派的诗歌主张(“三美”):
音乐美(指诗的音节要韵律铿锵)
绘画美(指诗的词藻要华丽漂亮)
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代表人物
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
2、徐志摩
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6- 1931),原名章垿, 字槱森,后改字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创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5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1926年与闻一多等创立新月诗派,提倡新诗格律化,对新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作品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秋》,小说集《轮盘》等。
赏析
导读
选自徐志摩:《徐志摩诗全编》顾水棣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
《雪花的快乐》是徐志摩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中的首篇,写于1924年12月30日,发表于1925年1月17日《现代评论》第1卷第6期。胡适在《追忆志摩》中指出: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这首诗正是徐志摩一生所追求的爱、自由、美的最好证明与体现。
赏析
此诗写得轻灵曼 妙.诗人将浪漫唯美情怀赋予轻盈纯净的雪花意象 ,巧妙地传达了自我灵魂的自由.坚定与执着,体现了**”爱,自由与美”**的完美结合。无论从韵律节奏、语言风格,还是从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来看,都堪称经典之作。
诗人用“假如”设立预想,以“雪花”自比构思精巧,意象新颖。洁白轻盈的雪花融入了诗人的个性、情感以及飞扬向正的人生姿态。雪花在半空中“翩翩”的“潇酒”,“娟娟的飞舞”,奔向“清幽的住处”,会见“花园”里浑身散发着朱砂梅清香的“她”,直至溶人“ 她柔波似的心胸”。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与诗人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着正相吻合。(韵律美)三节反复出现的“飞飏,飞飏,飞飏“表现出雪花的自由快乐。“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又体现出雪花追求理想的坚定与执着。第二节以三个“不”再次肯定了雪花的“矢志不渝”。通过飞扬的雪花这一意象,诗人将追求爱情与理想过程中“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执着与“至死靡它”的热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节中雪花消溶于情人心波的意境温柔旖旎,是诗人希望自己能深入对方心中的诗化幻想。“ 消溶”即死亡,而渗透着诗人灵魂的雪花似乎甘愿为爱而生,为美而死,在追求爱与美的过程中毫无痛苦与惆怅,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与热爱的快乐。
此诗词藻华美富于绘画美。“冷宽的幽谷”“凄清的山施””荒街”组成一州幅荒凉冷寂的图景,清幽的住处恬静的花园以及“朱砂梅”构建出了一幅幽雅秀丽的画面。诗人善用富有想象力和象征性词语,创造出飞扬的雪花与“她”两个优美意象,合成空灵诗境。最后两节中对“她”的塑造,画面感极强:“她”住在清幽之地,有着“朱砂梅的清香”“柔波似的心胸”,既是美的化身,更是神圣爱情与理想的象征。
诗人注重诗型的构筑(建筑美),他认为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 节的匀整与流动。此诗章法整伤,诗节与诗行均齐,每节三四行都退后一格,句后加上破折号,从视觉上赋予诗节以错落有致的动感;前三节以“飞题,飞题,飞题,_”三句排叠,既展现了雪花自由飘飞的动态,又极富节奏感;最后一节笔锋- 转,以“消溶,消溶,消溶一”喻示雪花最终的归宿 ,有抑扬顿挫之美。整首诗笼罩在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酒的优美韵律中,富于音乐美。
3、诗歌主题思想
诗人以“雪花”自比,以那潇洒飞扬的雪花为意象,把对爱情的追求与改变现实社会的理想联系在一起,包含着反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体解放的积极因素,热烈而清新,真挚而自然,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4、艺术特色
结构美: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
韵律美:韵律铿锵和谐,富于音乐美,如诗人运用反复的手法连用三个“飞扬”就不乏轻快的韵律。
绘画美:不仅那“清幽的住处”、恬静的“花园”等构建出了一幅幽雅秀丽的画面,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亦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
意象美:意象富有想象力和象征性,如最后三节中的“她”可以象征诗人的“心上人”,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中向往的理想追求。
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韵律美)
《永遇乐(明月如霜)》
背景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宋四家是中国北宋时期四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的合称。这四个人大致可以代表宋代的书法风格,而且成就最高,故称“宋四家”。
散文
卫将军骠骑列传
陶庵梦忆
金山夜戏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②,余道镇江往兖③。日晡④,至北固⑤,舣舟江口⑥。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⑦。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⑧。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奚携戏具⑨,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⑩。锣鼓喧阗⑪,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⑫,翕然张口⑬,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词句注释
①金山:在今江苏镇江西北,金山寺位于此处。
②崇祯二年:1629年。崇祯,明毅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③兖:即兖州,在今山东西南部。
④晡(bū):古代的时刻名称,指申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三点到五点。
⑤北固:即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的长江边上,由前峰、中峰和后峰组成。
⑥舣(yǐ)舟:船停靠岸边。
⑦噀(xùn):喷水,喷吐。
⑧漆静:漆黑寂静。
⑨小奚:指小奴仆,未成年的仆人。
⑩韩蕲王: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延安(今陕西绥德)人,两宋之际名将,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并称为“中兴四将”,死后被追封为蕲王。
⑪喧阗(tián):形容声音大而杂。
⑫摋(shā):揉。翳(yì):眼翳,眼角膜上长出的一种妨碍视力的白斑。
⑬翕(xī)然张口:张大嘴巴合不拢,形容目瞪口呆的样子。 [1] [2]
白话译文
崇祯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经由镇江到兖州去。这天下午三四点左右,我抵达北固山,在江口靠岸停船。月光像从囊中倾泻出来似的,倒映于水中,江上波涛吞吐澎湃,江面露水蒸气弥漫,好像把天幕都喷染成了白色,我非常惊喜。船经过金山寺时都已经二鼓天了,路过龙王堂,进到大殿里,一切都是漆黑寂静的。树林里,从树缝里漏下皎洁的月光疏疏落落,像残雪一般。我喊小仆人把唱戏的戏服道具拿过来,在大殿中大张旗鼓地点上明亮的灯火,演唱韩蕲王金山以及长江大战等多个剧目的戏。锣鼓声喧嚣嘈杂,整个金山寺的人都起来观看。有个老和尚用手背揩拭着眼睛,看得目瞪口呆,呵欠声、欢笑声、打喷嚏声一起响起。他们慢慢定晴望过来,想看看我们是哪里的人,因何事情于何时到了这里,可是都不敢发问。剧目唱完后,天快要亮了,我们解开缆绳,渡江而去。金山寺的僧人们都跑到山脚下,久久地目送我们,不知道我们是人、是神怪、还是鬼魂。 [1]
西湖七月半
西湖1七月半2,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3。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4。其一,楼船5箫鼓6,峨冠7盛筵8,灯火优傒9,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10。其一,亦船亦楼,名娃11闺秀12,携及童娈13,笑啼杂之,环坐露台14,左右盼望15,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16低唱17,弱管轻丝18,竹肉19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20,酒醉饭饱,呼群三五21,跻22入人丛,昭庆23、断桥24,嚣25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26,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27,净几暖炉,茶铛28旋29煮,素瓷静递30,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31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32看月者,看之。
杭人33游湖,巳34出酉35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36,逐队争出,多犒37门军38酒钱。轿夫擎39燎40,列俟41岸上。一入舟,速42舟子43急放44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45以前,人声鼓吹46,如沸如撼47,如魇48如呓49,如聋如哑50。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51击篙,舟触舟,肩摩52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53喝道54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55,灯笼火把如列星56,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57舟近岸,断桥石磴58始凉,席其上59,呼客纵饮60。此时月如镜新磨61,山复整妆,湖复靧62面,向63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64,拉与同坐。韵友65来,名妓至,杯箸66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67,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68人,清梦甚惬69。
词句注释
- 西湖:即今杭州西湖。
- 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
- “止可看”句:谓只可看那些来看七月半景致的人。止,同“只”。
- 以五类看之:把看七月半的人分作五类来看。
- 楼船:指考究的有楼的大船。
- 箫鼓:指吹打音乐。
- 峨冠:头戴高冠,指士大夫。
- 盛筵:摆着丰盛的酒筵。
- 优傒(xī):优伶和仆役。
- 看之:谓要看这一类人。下四类叙述末尾的“看之”同。
- 娃:美女。
- 闺秀:有才德的女子。
- 童娈(luán):容貌美好的家僮。
- 露台:船上露天的平台。
- 盼望:都是看的意思。
- 浅斟:慢慢地喝酒。
- 低唱:轻声地吟哦。
- 弱管轻丝:谓轻柔的管弦音乐。
- 竹肉:指管乐和歌喉。
- “不舟”二句: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不戴头巾,指放荡随便。“帻(zé)”,头巾。
- 呼群三五:呼唤朋友,三五成群。
- 跻(jī):通“挤”。
- 昭庆:寺名。
- 断桥:西湖白堤的桥名。
- 嚣:呼叫。
- 无腔曲:没有腔调的歌曲,形容唱得乱七八糟。
- 幌(huàng):窗幔。
- 铛(chēng):温茶、酒的器具。
- 旋(xuàn):随时,随即。
- 素瓷静递:雅洁的瓷杯无声地传递。
- 匿影:藏身。
- 作意:故意,作出某种姿态。
- 杭人:杭州人。
- 巳:巳时,约为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 酉:酉时,约为下午五时至七时。
- 是夕好名:七月十五这天夜晚,人们喜欢这个名目。“名”,指“中元节”的名目,等于说“名堂”。
- 犒(kào):用酒食或财物慰劳。
- 门军:守城门的军士。
- 擎(qíng):举。
- 燎(liào):火把。
- 列俟(sì):排着队等候。
- 速:催促。
- 舟子:船夫。
- 放:开船。
- 二鼓:二更,约为夜里十一点左右。
- 鼓吹:指鼓、钲、箫、笳等打击乐器、管弦乐器奏出的乐曲。
- 如沸如撼:像水沸腾,像物体震撼,形容喧嚷。
- 魇(yǎn):梦中惊叫。
- 呓:说梦话。这句指在喧嚷中种种怪声。
- 如聋如哑:指喧闹中震耳欲聋,自己说话别人听不见。
- 篙:用竹竿或杉木做成的撑船的工具。
- 摩:碰,触。
- 皂隶:衙门的差役。
- 喝道:官员出行,衙役在前边吆喝开道。
- 怖以关门:用关城门恐吓。
- 列星:分布在天空的星星。
- 舣(yǐ):通“移”,移动船使船停靠岸边。
- 石磴(dèng):石头台阶。
- 席其上:在石磴上摆设酒筵。
- 纵饮:尽情喝。
- 镜新磨:刚磨制成的镜子。古代以铜为镜,磨制而成。
- 靧(huì)面:一作“颒面”,洗脸。 [3]
- 向:方才,先前。
- 往通声气:过去打招呼。
- 韵友:风雅的朋友,诗友。
- 箸(zhù):筷子。安:放好。
- 纵舟:放开船。
- 拍:扑。
- 惬(qiè):快意。 [1-2] [4]
白话译文
西湖七月半的时候,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
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其中一类,坐在有楼饰的游船上,吹箫击鼓,戴着高冠,穿着漂亮整齐的衣服,灯火明亮,优伶、仆从相随,乐声与灯光相错杂,名为看月而事实上并未看见月亮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一类,也坐在游船上,船上也有楼饰,带着有名的美人和贤淑有才的女子,还带着美童,嘻笑中夹着打趣的叫喊声,环坐在大船前的露台上,左盼右顾,置身月下但其实并没有看月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一类,也坐着船,也有音乐和歌声,跟著名歌妓、清闲僧人一起,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箫笛、琴瑟之乐轻柔细缓,萧管伴和着歌声齐发,也置身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别人看他们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又一类,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也不带头巾,喝足了酒吃饱了饭,叫上三五个人,成群结队地挤入人丛,在昭庆寺、断桥一带高声乱嚷喧闹,假装发酒疯,唱不成腔调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还有一类,乘着小船,船上挂着细而薄的帏幔,茶几洁净,茶炉温热,茶铛很快地把水烧开,白色瓷碗轻轻地传递,约了好友美女,请月亮和他们同坐,有的隐藏在树荫之下,有的去里湖逃避喧闹,尽管在看月,而人们看不到他们看月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刻意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这天晚上爱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魇和呓语,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像聋子一样,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像哑巴一样;大船小船一齐靠岸,什么都看不见,只看见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摩擦,脸与脸相对而已。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宴席已散,由衙役吆喝开道而去。轿夫招呼船上的人,以关城门来恐吓游人,使他们早归,灯笼和火把像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拥着回去。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门,人群慢慢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
这时,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断桥边的石磴也才凉下来,在上面摆设酒席,招呼客人开怀畅饮。此时月亮像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来同席而坐。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歌妓也来了,杯筷安置,歌乐齐发。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刚刚散去。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5]
背景
张岱(1597- -1689),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至清初文学家、史学家、茶艺鉴赏家。他精于小品文,工诗词。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 他的散文代表作有《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等。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嫘文集》《快园道古》《石匮书》等。
《金山夜戏》《西湖七月半》选自《陶庵梦忆》,是张岱的散文名篇。它记录了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地点是在江浙一带,展示了当地的社会生活、风俗人情等,表现了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调,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明代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西湖七月半的五类人:
- “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的达官贵人;
- “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名娃闺秀;
- “亦在月自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的名妓闲僧;
- “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的市井之徒;
- “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的文人雅士。
表现了张岱(明朝,晚明至清初)不入世俗,对熙熙攘攘的社会和变化无常的士人的冷淡甚至厌恶,他追求的是一种冷版寂的孤高。他对世人的冷眼旁观,体现了他对世权俗民情的关注,这虽然没有政治性的目的,但更多的是禅性的感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说
《红楼梦》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327867
1、《秋窗风雨夕》:
这首二十句的诗,竟用了十五个“秋”字,秋天肃杀、凄苦的气氛凝重到了极点。一连串的“秋”字扑面而来,寒意人骨,这既是黛玉个人的命运之秋,也是贾府由繁荣转入萧瑟的象征。
秋窗风雨细 悲秋之作 赏析
2.意象美:
宝钗扑蝶,黛玉葬花
3、《葬花吟》:
借景抒情,以花喻人,人花一体,创作出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黛玉的才气,才情,表现了她花一样的美丽,花一样的品格,花一样的灵魂,也预示她花一样的悲剧命运。
葬花词 宝钗扑蝶是伤秋之作
4.林黛玉和杜立娘形象对比分析
追求自由爱情和平等婚姻,反对封建礼教的共性
杜丽娘的爱情,不仅可以冲破封建礼教的樊笼,甚至能突破生死界限和一切障碍取得胜利。
黛玉爱情是在相互理解和思想共鸣基础。上产生的,开在共同反抗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制和摧残的斗争中发展巩固起来的。他们从初恋到热恋到定情,反映了她对传统观念所进行的抗争。随着黛玉叛逆性格的发展,她和封建势力的矛盾就越来越深。
5.单独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
坦率、纯真、不畏强权的个性让她的尖酸多了几分可爱。
皎美的容颜、浓郁的诗人气质造就了一个内慧外秀的红颜
痴情女叛逆者性格决定了她的悲剧人生。
《伤逝》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6540796/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54y1D7fw/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鲁迅先生以其思想的深刻和艺术的超拔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2、时代背景:
20年代初正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盛行的时候,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也译为《娜拉》)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口号。
3、书本上赏析: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伤逝》一反当时歌颂冲破家庭追求婚姻爱情自主的主调,转向描写自由恋爱成功后的悲剧。在这样的叙事策略中,表现出鲁迅分析问题时独特的视角与冷静的思考。首先,造成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其次,二人的悲剧也提醒着人们:“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爱情是美好的,但双方都必须要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和生存能力;爱情是甜蜜的,但也是需要经营和时时更新的。再次,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启示着人们:脱离群众、脱离时代与社会的单枪匹马式个性解放、个人奋斗,只能走向失败。最后,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的发生,也与他们自身的性格弱点,如软弱逃避、缺乏担当和狭隘自私等有关。
在艺术手法上,《伤逝》采用“手记体”形式,以内心独白与倾诉直接展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深刻而细腻地叙写出涓生隐秘而微妙的心境;通过朴素的白描手法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性格,为人物命运和情节发展铺平了道路;浓郁的抒情色彩赋予小说诗意化的风格。
4.子君爱情悲剧原因:
造成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他们当时所处的封建、守旧、冷酷、庸俗无聊的社会环境,和所面临的生存(经济)压力。但二人的爱情之所以成为悲剧,与他们自身的弱点也是分不开的。尽管他们因相爱而同居,从精神到物质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他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却过于狭窄,未能正确认识爱情在全部人生中的位置,以至于在组成家庭的目标实现后,没有了新的人生的动力,生活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为此,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的理解:爱情到婚姻是爱情的延续,不是改变不是消失
爱情是人生的一部分,人要有正常的生活才有爱情,
鲁迅不赞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为爱情献身
《变形记》卡夫卡
1、卡夫卡被尊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2、主题
探索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
3、格里高尔形象
变形前:(生活沉重、工作艰辛、拼命还债、养活全家)善良忠厚、有责任感
变形后:(活动艰苦、无人理解、满身创痛、亲人厌弃)孤独无助、痛苦绝望
4、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
社会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心理的原因。
工作的辛苦、饮食的低劣、友情淡薄、心里烦恼。还债的心理压力,受老板的气,使格里高尔生活在重压之下。
5、甲虫的象征
- 甲虫的象征
-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
- 在人与人之间还没有取得和谐关系,的世界里,人的变形也是一种象征,一切倒霉人的象征:人一旦遭遇不幸(丧失工作能力的疾病、伤残、政治袭击等),他就不再被社会承认,从而失去作为人的价值的“自我”,成为无异于低等动物的“非人”象征了人与人之间命定的相互厌恶与敌视。
- 主人公格里高尔睡的床、所住的房间
- 象征着压迫、禁锢人们的社会—-拥挤、 狭小
- 格里高尔一夕之间变为甲虫后背上的壳
- 则象征着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重压,束缚着每个人的身心,使他们的生命弯成一种不自然的弧度在天地间卑微地游离着。
- 小人物想要在这艰难时代求得生存,就必须蜷缩成顺从、服帖的姿态,在豪强巨富中间小心翼翼地讨得一点残羹剩饭,这样窘困的境况便是他们生活的常态。
戏剧
《惊梦》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2s411h74X/
1、作者:汤显祖, 作者追求的个性解放
《惊梦》选自《牡丹亭》(又叫还魂记)
临川四梦:《紫钗记》、《南柯记》、《牡丹亭》和《邯郸记》
2、《牡丹亭》主要情节:
原著的大概剧情是,柳梦梅进京赶考,于一梅树下梦见了一位女子,杜丽娘也梦见一书生向她求爱,二人在牡丹亭幽会。杜丽娘从此一病不起,命丫鬟将自己的画像藏在了太湖石底。柳梦梅拾到画像后认出柳梦梅就是梦中女子,柳梦梅魂游花园,再度与柳梦梅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妻。杜父告发柳梦梅,柳梦梅入囚之后发榜得了状元,杜父却不承认女儿婚事,事情闹到皇帝面前,皇帝有感于二人之间的缘分,成就了杜丽娘和柳梦梅。
《牡丹亭》的原意是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的枷锁,而我们看时则是感怀于杜柳二人的爱情,感伤于二人被拆散时的思念,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506398/answer/130830927
3、主体思想:
人的觉醒、情的萌动
“惊梦”这一出戏通过长期幽居深闺的杜丽娘对美好春色的观赏,以及对春光短暂的感叹,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青春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自己美好青春被耽误的不满。
4、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
语言浓丽华艳
意境深沉
5、单独分析杜丽娘
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后为了追求爱情,敢于反抗,敢于斗争,表现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思想束缚的战斗精神。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
《哈姆雷特》
1、内容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狄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狄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狄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狄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2、主题:
《哈姆雷特》不仅仅是一个为父复仇的故事,它揭示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同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
3、哈姆雷特人物形象:
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反对使用暴力,但现实中除恶必须使用暴力。他强调思想的力量,在行动上顾虑重重。他的性格经历了三个阶段:快乐的,忧郁的,延宕的。
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典型、
快乐王子、
忧郁王子、
延宕王子、
复仇王子
应用文写作
党政机关公文
通知(p286)
居中,标题(XXX(单位)关于XXX的通知)
顶格,写接收对象(如写2017所有学生)
空两格,写内容(简洁的话说明内容)
右对齐,落款写单位全称
右对齐,时间(2020年6月2日 或 二〇二〇年六月二日)
私务文书(P314)
启事, 申请书,自荐信(求职信)
启事
启事:陈述、说明某件事
启示:启发、指示
居中,XX启事
[求职信:空两格,您好。]
空两格,启事内容
[申请书:空两格,特此申请,请予审批]
[求职信:空两格,祝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
[求职信:空两格且无标点,此致]
[求职信:顶格且无标点,敬礼]
[求职信:附件:附件内容。]
[求职信:联系方式:联系方式内容。]
右边对其,(落款)XXX(联系人/申请人/求职人):XXX(署名)
右边对其,时间,(如2020年6月11日)